《古文观止·郑伯克段于鄢》笔记

这篇文章地名和人名颇多,初次阅读可能云里雾里。

其实故事并不复杂,可以用两个成语概括,同时也是它们的出处。

多行不义必自毙

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仗着姜氏的宠爱,僭越祖制,大夫祭仲劝他早点斩草除根;庄公说:

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

共叔段甚至拥兵自重,庄公最后在鄢邑打败了他。

黄泉见母,其乐融融

姜氏独宠共叔段,而兄弟俩已经闹到你死我活。庄公软禁了姜氏,并发誓:

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

但见大夫颍考叔有母亲可以孝敬,而自己却没有;虽后悔,但“君无戏言”。

而颍考叔的建议给了他一个“台阶”下:挖隧道相见。这就是“黄泉见母”的典故。

母子二人和好如初,并分别赋诗:

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!

大隧之外,其乐也洩洩。

注意这里的“外”和“洩”,在上古都是月韵,只不过按照现代汉语不押韵了。

没想到,“其乐融融”的出处,竟是这样一个开头颇为沉重的故事。

关于“通假字”

相信很多人当年也怀疑过,文言文里经常出现的“通假字”究竟是不是错别字?

其实主要是因为中学课本将【古今字】、【异体字】等情况也都混为一谈了。(可能是为了屏蔽复杂的细节)

其中【古今字】是指,起初造的字很少,一个字往往表示很多意思,后面随着时间发展,为了避免混淆,才渐渐加上各种偏旁造出新字。

而《左传》是春秋时期,距离殷商甲骨文非常近,所以这种情况自然也比较多:

请京,使居之,谓之京城大叔。

这里的“大”同“太”。

姜氏欲之,焉辟害?

这里的“辟”同“避”。

段不弟,故不言弟。

这里第一个“弟”同“悌”。